如今,他们的一对龙凤胎已经在美国读大学,不需要爸妈操心。罗燕的生活节奏也终于可以放缓一些,想在北京就住北京,想回洛杉矶就回洛杉矶,倒也自在。
从当红女星到豪门贵妇,从单枪匹马闯好莱坞到跨国公司的掌门人,罗燕用37年时间完成了让人艳羡的人生逆袭。
但在她看来,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:人生没有白费的努力,当年的苦都是为了今天的甜。
有人说她是白手起家的励志典范,有人说她是中美婚姻的模范夫妻,但罗燕却觉得自己只是个普通的打工人,只不过一直在坚持自己的梦想罢了。
这个来自新疆的女孩,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:只要敢想敢拼,美梦终会成真。
从艺术到商业,从国内到好莱坞,从演员到制片人,罗燕的人生经历就像一部精彩的好莱坞电影。但与那些虚构的故事不同,她是凭着实打实的奋斗,把梦想变成了现实。
如今的她,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,续写着属于她的美国梦。
妈妈,我要去美国闯闯。 1986年,正当红的罗燕对家人说出这句话时,谁都觉得她疯了。那时的她,可是有百花奖提名加身的实力派演员,主演的《女大学生宿舍》《红衣少女》等作品更是家喻户晓。
但罗燕心意已决。她说:拍了这么多年戏,感觉自己被掏空了,需要充电。就这样,这位当红女星拿出演《红衣少女》获得的800元奖金,报名参加了上海外语学院的出国人员培训班。
要知道那会儿她的英语水平,也就小学生水准。每天下了戏就泡在培训班,硬是啃了半年英语。
1986年秋天,罗燕只揣着60美元就敢单枪匹马杀去美国。落地纽约后,她急忙联系上外婆的一位老朋友。这位素未谋面的阿姨,二话不说借给她1500美元:你外婆以前帮过我,这钱你以后一定要还。
带着这笔救命钱,罗燕先是去了俄亥俄一所大学。5个女孩合租一间房,每人月租120美元。但打工机会太少,半个月下来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,日子过得实在太煎熬。
转学到波士顿大学后,罗燕的生活并没有变得轻松。白天上课,晚上打工,假期更是全天候工作。餐厅洗盘子把手泡得发肿,当保姆、做清洁工常常被人瞧不起。
最难熬的是,一个地方最多干两个月就得换工作,最短的甚至只干了两天就被辞退。
那会儿真的是在美国最底层摸爬滚打。罗燕回忆说,常常饿着肚子上课,租房都成问题。1987年,她曾经连续半个月失业,交不起房租,只能向同是留学生的熊晓鸽借钱。
谁能想到,这次借钱竟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。当时的熊晓鸽也不富裕,靠打工挣点小钱。但他二话不说借了1000美元给罗燕,还笑着开玩笑说:借钱可以,你要考虑嫁给我啊。
这句玩笑话把罗燕惹哭了。她把钱摔在熊晓鸽身上:凭什么欺负我?但熊晓鸽的举动却让她记在了心里 —— 在那个连盒饭都不愿请人吃的留学生圈子里,这样的温暖太难得了。
从国内当红女星到异国他乡的打工妹,罗燕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从零开始。那段在美国最艰难的日子,成了她最宝贵的人生经历。
正如她说的:人这一辈子,总得经历几次从头再来,才知道自己到底能走多远。
在最艰难的时候遇到最温暖的人——这就是罗燕和熊晓鸽的爱情故事。1986年,他们在波士顿大学相遇。
熊晓鸽当时只带着38美元来美国读研,但拿到了全额奖学金,日子过得比罗燕稍好一些。
说起熊晓鸽,可不是等闲之辈。1977年考入湖南大学英语系,后来以全国统考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中国社科院新闻系读研。
1986年,他被波士顿大学录取,只用了8个月就拿到了新闻传播学院的硕士学位,随后又考入塔弗茨大学攻读博士。
有趣的是,熊晓鸽早就在国内看过罗燕演的《女大学生宿舍》《红衣少女》,心里默默爱慕这位光环加身的女演员。
那次1000美元的借钱风波后,熊晓鸽依然热心帮助罗燕。1988年,罗燕又一次找不到工作,他又借了1000美元给她。
更暖心的是,这些钱他都没让罗燕还。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,这份情谊显得格外珍贵。
两个漂泊异乡的灵魂,就这样互相取暖,慢慢坠入爱河。虽然年纪都不小了,但因为工作不稳定,他们一直没考虑结婚。
直到1995年,39岁的熊晓鸽和38岁的罗燕才在洛杉矶注册结婚。
婚后的罗燕事业开始腾飞。1996年,她买下了美国著名作家赛明珠的小说《庭院里的女人》版权。神奇的是,她只用3周时间就改编好了剧本,投给好莱坞后4天就得到环球影业的青睐。
1999年,《庭院里的女人》开拍,2001年全球上映后引起轰动。罗燕不仅是独立制片人,还是主演,和身价千万的好莱坞明星威廉·德福同台飙戏。
这一下,她在好莱坞可算是彻底站稳脚跟了。
2002年,45岁的罗燕迎来人生另一个惊喜——她生下了一对龙凤胎。虽然是高龄产妇,怀孕期间吃尽苦头,但她觉得一切都值得。
这是我自己选择的幸福,她常常这样说。
从此,罗燕的生活有了新的平衡。在家办公管理公司,陪伴孩子成长,和忙于事业的丈夫用邮件交流感情。这对从底层打拼上来的夫妻,创造了令人羡慕的双赢人生:事业有成,家庭美满。
谁说女人不能既要事业又要家庭?罗燕用自己的故事证明:只要方法对,时机对,一切皆有可能。她和熊晓鸽的婚姻能持续至今,最重要的秘诀就是:互相尊重,互相支持,从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。
在他们的字典里,夫妻的定义里还加上了朋友二字。
人这辈子能有多坚强,往往取决于童年经历了多少苦难。罗燕的故事,从出生就注定不平凡。1957年,她出生在新疆乌鲁木齐,父母都是新疆大学的教师。
但命运给她开了个玩笑,因为找不到会说普通话的保姆,6个月大的她就被送到了上海,交给外公外婆抚养。
谁知道这一送,却让小罗燕经历了人生最大的风浪。她的外公可不是普通人,解放前曾担任过中央银行副行长兼造币厂厂长,外婆也是知识女性。
在他们的呵护下,罗燕本该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。
但是1959年,噩梦降临了。外公因为历史问题被隔离审查,后来被关进了牛棚。那些年,抄家成了罗燕童年最深的阴影。
每当有人闯进家里抄家,年幼的她就和外婆一起躲在阳台上瑟瑟发抖。
连外公给我买的皮箱都被抄走了。说起往事,罗燕至今记忆犹新。但更让她撕心裂肺的是,12岁那年,外公就这样离开了人世。
从此,她只能和外婆相依为命。
13岁,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,罗燕却经历了一场让她提前长大的考验。那个深夜,外婆突发心脏病,小小的罗燕颤抖着拨打了急救电话。
在医院里,当医生要求签字注射强心剂时,这个刚刚踏入青春期的小姑娘,含着泪在风险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。
这些早年的磨难,像一把把锤子,把罗燕的性格打造得异常坚韧。1973年中学毕业后,她被分配到上海棉纺针织厂做挡车女工。
但她没有甘于现状,工作之余自学完了《青年自学丛书》,还在沪东工人文化宫话剧队演话剧。
1977年,全国恢复高考的春风吹来了。罗燕毫不犹豫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。在数千名考生中,这个漂亮活泼的挡车女工脱颖而出,成功圆了自己的演艺梦。
命运似乎总是喜欢和罗燕开玩笑。大二那年,她的外婆也离世了。父母远在新疆,从此罗燕真的只能靠自己了。
但这些磨难不但没有打垮她,反而让她比同龄人更懂得坚强。
也许正是这种从小培养出来的独立性格,让她后来敢于放弃国内的星途,只身闯荡好莱坞。人们常说少年辛苦终身事,罗燕的故事,就是最好的注解。
从国内女星到好莱坞女强人
80年代的中国娱乐圈,罗燕可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。《女大学生宿舍》让她拿下了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,《红衣少女》又为她赢得了最佳女配角提名。
人生最大的冒险,就是不甘心做一个安于现状的人。1994年,在经历了漫长的打工和学习生涯后,罗燕在洛杉矶创办了三家公司——蒙斯通国际文化娱乐中国有限公司、银梦电影公司等。
从演员到企业家,她给自己的人生剧本加入了新的篇章。
好莱坞从来不是一个善待外来者的地方,但罗燕偏偏在这里闯出了一片天。她常说:在好莱坞,你得先学会生存,才有资格谈梦想。
这话虽然朴实,却道出了她的成功秘诀。
现在的罗燕,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能洗盘子的留学生了。每次有国内制片人想去好莱坞投资,她都会认真提醒:千万别轻易往好莱坞砸钱,那里的电影人太专业了,会把投资方吃得渣都不剩。
这番话,道出了她对好莱坞规则的深刻理解。
生活中的罗燕,也有着令人意外的一面。在家时,她会给丈夫做可口的中餐;工作累了,就在自家的网球场和游泳池里运动放松。
这个来自新疆的女孩,如今已经完美驾驭起了跨国企业家的身份。
2023年的罗燕,66岁的她依然在工作,依然在追逐梦想。从当年只身赴美的勇气,到今天跨国公司掌门人的成就,她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人生不设限。
很多人好奇:为什么罗燕能在好莱坞站稳脚跟?她的答案特别接地气:在美国打拼,最重要的是放下身段,从零开始。
如今的罗燕,早已不是简单的成功人士标签可以概括的。她是勇气的代名词,是坚持的化身,更是华人在海外打拼的一面旗帜。
从上海戏剧舞台到好莱坞银幕,从演员到制片人,她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梦想永远都不会太晚。
看着如今的罗燕,你根本想象不到她当年只带着60美元就敢闯荡好莱坞。但正是这种敢想敢拼的劲头,造就了今天的她。
正如她常说的:人生最大的成功,就是敢在别人觉得不可能的时候,坚持自己的选择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