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行者悟空,(https://xueqiu.com/8890860380/334640639)
资料收集整理:理由因印巴冲突,简单了解记录我国歼十飞机的一些基本信息。
中国歼-10战斗机(J-10)生产商、成本、自动化生产、产能及价格分析1. 主要生产制造商歼-10战斗机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(AVIC)旗下成都飞机工业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(成飞,CAC)主导研发和生产,部分子系统由多家军工企业及上市公司协作完成。
核心生产单位及上市公司:
成都飞机工业集团(成飞)(未上市,属AVIC核心资产):负责整机设计、总装及试飞。
中航沈飞(600760):提供部分机身结构件(如机翼复合材料)。
中航西飞(000768):参与部分机身制造(如钛合金框架)。
中航电子(600372):提供航电系统(如飞控计算机、雷达显示系统)。
国睿科技(600562):研制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(AESA,外贸版J-10CE使用)。
航发动力(600893):生产涡扇-10B发动机(国产替代俄制AL-31FN)。
中航光电(002179):供应战机航电连接器、数据链系统。
洪都航空(600316):参与部分导弹挂架及武器系统集成。
注:成飞集团是歼-10的唯一总装单位,但关键子系统由多家上市公司配套,形成“小核心、大协作”模式。
2. 生产成本估算 单架歼-10C(自用版)成本:约2.5-3.5亿人民币(3500-5000万美元)。
机体结构(30%):钛合金框架+复合材料机翼,成本约1亿人民币。
航电系统(25%):AESA雷达+综合电子战系统,成本约8000万人民币。
发动机(20%):涡扇-10B单台成本约5000万人民币(AL-31FN进口价更高)。
武器系统(15%):PL-15E+PL-10E导弹配套,成本约4000万人民币。
测试与人工(10%):试飞、质检、人员培训等。
对比国际同类机型:
歼-10C成本优势明显,尤其国产化率超90%后,不再依赖俄制发动机。
3. 自动化生产水平 智能制造应用: 数字化装配线:采用机器人自动钻铆(自动化率超80%),机身对接精度达0.02mm。
3D打印部件:钛合金框架、进气道的部分结构采用增材制造,减重15%。
AI辅助检测:机器视觉自动识别蒙皮焊缝缺陷,良品率超99.5%。
人工依赖环节: 发动机安装、航电系统调试仍需高级技师参与。
结论:歼-10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,但核心工艺仍依赖成飞的技术积累。
4. 产能与扩产能力 当前年产能:约30-40架(优先满足解放军需求)。
外贸扩产潜力: 若巴基斯坦、伊朗等大订单落地,可提升至50架/年(需增加夜班生产)。 2023年巴基斯坦接收首批J-10CE后,成飞已预留第二条生产线。
5. 市场价格(外贸 vs 自用) 外贸版J-10CE: 单价约4000-6000万美元(视配置浮动),含AESA雷达+涡扇-10B发动机。 巴基斯坦采购价:约5500万美元/架(2022年订单,含培训+弹药)。
解放军自用版J-10C: 成本价约3亿人民币(4200万美元),因规模效应更便宜。
对比国际竞品:
J-10CE性价比突出,适合预算有限但需抗衡西方战机的国家。
6. 技术壁垒与出口限制 核心技术自主可控: AESA雷达(国睿科技研制)探测距离达200公里,性能接近美制APG-83。
涡扇-10B发动机(航发动力生产)推重比8.5,寿命超4000小时,完全替代俄制AL-31FN。
出口限制: 并非“全出口武器”:自用版J-10C性能更强(如数据链加密等级更高),外贸版J-10CE有技术降级(如电子战模块简化)。
受国际协议约束:中国未签署《瓦森纳协定》,但敏感技术(如AESA源代码)仍限制出口。
总结:生产商:成飞总装+多家上市公司配套(中航沈飞、航发动力等)。
成本:自用3亿人民币/架,外贸4000-6000万美元/架。
自动化:80%+工序自动化,但发动机调试依赖人工。
产能:当前30-40架/年,可扩至50架。
出口:J-10CE主打外贸市场,但非“全出口”,仍有技术壁垒。
歼-10系列凭借高性价比和国产化优势,已成为中国战机出口的“名片”,未来或进一步抢占F-16、米格-35的市场份额。